中国人的老话:“小富由勤,中富靠德,大富由命。”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。同时,对财富的追求与祈愿有了新的认识。
需要说明的是,同样以物质利益的追求为指向,道教的财神信仰,与西方传入的拜金主义,存在着本质上的巨大差异,不能等同视之。
拜金主义,意味着对物欲的永无休止、永不满足的追求,而这种追求,却明显欠缺必要的道德前提。这样的极端自私的追求过程,往往极其残酷和不择手段,这就形成了历来为有识之士所不齿的“拜物教”。它的流行与泛滥,形成了对人性的严重异化与扭曲,把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。
就道教而言,对“物”的追求,是建立在道德尊奉与严格的道德制约的基础上的。道教信徒,确实也并非“不食人间烟火”,要生存,要维持并延续生命,就得具备必要的物质基础,我们甚至认为,在条件许可,不违背做人的基本准则的情况下,争取过得好些,乃至发家致富,也未尝不可。
但如果由此而走向极端,“见利忘义,金钱至上”,不择手段,无视应有的道德规范,则绝非真正的道教信徒之所为。
道教所尊奉的财神,以其道德特质,为信徒们在求财致富的同时,从不同的侧面,提供了深刻的道德上的参照与启迪。
这样,就把物质追求与精神道德制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,在“物”的需求中融入了精神因素,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交融。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财神是掌管财富好运的神祇,深受人们的崇拜和供奉。道教中的正财神赵公明元帅,是影响最大的财神。
据《三教搜神大全》记载,他神异多能,变化无穷,能驱雷役电,唤雨呼风,降瘟剪疟,保命解灾。凡买卖求财,只要对赵公明祈祷,便无不称心如意,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。《封神演义》中被封为“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”,掌管世间财源。
赵公明不仅是财神,还是道教四大护法元帅之一,因此也被称为“武财神”。其座下黑虎坐骑,象征威猛,震慑邪祟;铁鞭金甲,代表刚正不阿,惩恶扬善。
✅ 取财有道——不义之财不可取
✅ 用财有德——乐善好施,福报自增
✅ 敬神以诚——心正行善,财神自佑

道教中有关财神崇拜的教义,对无休止的物质欲求和置道德准则与约束于不顾的行为,是持摒弃、鄙视态度的,甚至常常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鞭笞。财神殿前有个楹联道出了道教智慧:
囊中确有几个余钱,你也要,他也要,给谁是好?
胸间若无半分善念,这也求,那也求,凭恁施予?
很显然,上联是对那些大把大把在财神爷跟前烧香,捣蒜似的磕头,以求交大运、发大财的贪得无厌之徒的无情讽刺;而下联,则是从反面的角度,给人以这样的启示:你想发财致富吗?首先应该心存善念,否则,财神是绝不会佑护你的。
修善福应,为恶祸来。世间钱确能生钱,然钱不能生善;世间之善确能生善,然善亦可生钱。
想要获得财富,不仅需要勤奋努力,还需要良好的品德和运气。
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财库,它与我们的福禄、财运紧密相连,预示着我们此生的财富状况。财库的积累,和自身前世有关,前世的修行和阴德给今世财库的财源的补充。财库和前人阴德有关,祖上的阴德给后人留下的财库可使后人享用。
而财富的减少,实乃多重因素交织所致。过往生命中的所作所为,或所欠下的债务,都在无形中干扰着我们现世的宁静,从而导致财富的日渐空虚。除此之外,诸如对神灵不敬、对父母不孝、口出恶言、行杀盗邪yin之事、纵欲无度、背叛师长、对天地神祇缺乏敬畏、呵风骂雨、不信因果报应、违背道义欺骗内心等种种损阴德的行为,同样会致使财源枯竭。
而开补财库,是一种培植自己福根、增加自身财源的非常好的方法。
财神赵公明元帅圣诞(农历三月十五)将近,龙虎山大上清宫将于三月十五当日启建财神圣诞纳财接福道场,旨为广大信众上表求福增财,保佑流年财运亨通,生意兴隆,财源滚滚,富贵安康。所有法事功德回向善信专祈消灾解厄、吉祥安康,智慧增长,福寿绵长。
愿众善信皆能得财神护佑,财源广进,福慧双修!福生无量天尊!